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,是狩獵民族,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。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,使用鄂倫春語,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—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,沒有文字。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,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,有口頭創作、音樂、舞蹈、造型藝術等。
元朝時,鄂倫春人被稱為“林木中百姓”和“北山野人”,分布極為廣闊,在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中。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“乘鹿以出入”的“北山野人”,就是指游獵于貝加爾湖以東、黑龍江以北的“使鹿部”,也就是鄂倫春人。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為“樹中人”。
鄂倫春這一族稱,在1640年4月28 日(崇德五年三月丑)是以“俄爾吞”出現的。1683年(康熙二十二年)以后,文獻中多次出現“俄羅春”、“鄂羅春”、“鄂倫春”等不同寫法。從1690年(康熙二十九年)十月始,“鄂倫春”才作為統一的族稱固定下來。“鄂倫春”是民族自稱,即“使用馴鹿的人們”。另外,“鄂倫”的發音與馴鹿的發音(oron)相同,漢語就是“打鹿人”之意。
關于其族源,主要有兩種說法,一是室韋說,二是肅慎說。學界多傾向于后者。十七世紀中葉以前,鄂倫春人分布于貝加爾湖以東、黑龍江以北,以精奇里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。歷史上這里主要是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,因此,隋朝時的缽室韋、深末怛室韋應是鄂倫春族先民的主要來源,北室韋亦有可能參與了族體形成過程。唐朝時室韋發展為20余部,唐設室韋都督府加以管轄。據文獻記載,其中的婆萵和落俎部分布于今黑龍江以北、外興安嶺以南。遼朝的室韋部在今嫩江上游以北及外興安嶺以南,黑龍江中、上游地區。遼設室韋國王府,圣宗時又設室韋節度使,隸西北路招討司,對這一帶的室韋人等進行管轄。金朝的火魯火疃謀克管轄外興安嶺以南地區。
鄂倫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。這種宗教與該民族特有的原始觀念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。他們的宗教形式,表現為自然崇拜、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,“薩滿”(巫師)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。薩滿教信奉的神靈相當多。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、月亮神、北斗星神、火神、天神、地神、風神、雨神、雷神、水神、青草神、山神等等。除自然崇拜外,鄂倫春先民還崇拜“牛牛庫(熊)”、“老瑪斯(虎)”圖騰,鄂倫春人忌諱直乎熊、虎名、而是稱它“寶日坎(神)”、“諾彥(官)”、“烏塔其(老爺)”。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,而且現在亦如此。
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(也稱樹葬)、土葬和火葬,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。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。
鄂倫春族人的服飾也充分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色。鄂倫春婦女加工的狍皮結實、柔軟、輕便,為了適應寒冷氣候和狩獵生活所創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,獨具匠心,別具特色。狍皮衣,鄂倫春語叫“蘇恩”,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,用狍筋搓成細線縫制,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,身上裝飾“弓剪形”、“鹿角形”、“云卷形”等圖案,既美觀又結實。鄂倫春族的狍頭帽,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,既生動又逼真,而且很保暖,非常精巧別致
狩獵是鄂倫春族人生存的需要,一年四季他們都游獵在茫茫的林海中。獵馬和獵狗是鄂倫春族獵民不可缺少的幫手,被稱為“獵人的伙伴”。鄂倫春人的獵馬和獵狗都很通人性,出于這個特殊的原因,鄂倫春人一般不殺馬和狗,也不吃馬肉和狗肉 。
鄂倫春是一個講唱文學十分發達的民族,包括傳說、故事、神話、諺語、謎語、歌謠、笑話、歇后語等。長篇講唱文學“摩蘇昆”是鄂倫春族民間文學的珍品。“摩蘇昆”以說唱結合的形式,講唱“莫日根”的英雄故事和苦難的身世,可以講唱數天或數十天。“摩蘇昆”的語言流暢、押韻、精練、樸實,曲調起伏變化不大,非常悅耳動聽,帶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韻味。
鄂倫春人傳統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馴鹿、馬、樺皮船、獸皮船、木筏、滑雪板和雪橇等。馴鹿是在南遷以前普遍使用的,南遷以后逐步被馬所代替。鄂倫春人使用過以馬皮、犴皮或鹿皮為底的船
過去,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,魚、野菜為輔,后來傳入了米面。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、鹿、犴、野豬、熊肉,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。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、烤肉、燒肉、燉肉湯、曬肉干、雜花菜、灌血清、骨髓油、生狍肝和腰子等。米面食主要有面片、油面片、烙面餅、燒面、面湯、油炒面、肉粥、稠李子粥、黏飯等。鄂倫春語稱油面片為“圖胡烈”,將搟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里,撈出后拌熟肉片、食鹽、野韭菜花等佐料,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,拌勻后食用。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,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,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,色艷味美。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。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,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,樺樹汁便會涌出,清澈透明,甘甜可口。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“弟爾古色”的樺樹漿,將樺樹的外皮剝掉,用獵刀在樹干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,其味甘甜清爽。